2012年12月在国台办经济局、国家科技部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中心、中国台湾网的支持下,与台湾8家单位联合在高新区设立了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在哈尔滨市台湾的支持下,黑龙江省计算中心、哈尔滨市对外科技交流中心、高新区科技局与台湾运营团队联合组建协调管理办公室,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科技部海峡两岸交流中心、国台办经济局的指导下,在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科院的参与下成立联盟。联盟的组建目的是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在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中的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以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联盟标准为基础、以引进为手段、以产业合作为主线、以技术及人才团队为核心,以联合创新为动力,组建具有台湾特色的全产业链集群,全面提升高端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品牌建设、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联盟秘书处设在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
一、不断拓宽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渠道
1、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台办及科技部台办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台湾商报、台湾原住民交流协会、台湾经贸交流基金会、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农协、台湾自然生态暨有机农业发展协会、台湾软件园、亚洲大学等22家行业协会、大学、园区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渠道,基本形成了遍及台湾的科技及产业合作网络。
2、接待台湾团组及开展活动的情况。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末,4年的时间共接待台湾团组53个,总计468人次来哈尔滨市考察、交流、合作、投资。
与台方联合举办了“哈尔滨台湾农业新产品项目对接会”、2届“哈尔滨海峡两岸高新技术项目对接会”,4届“哈尔滨寒博会科技展台湾专展”、2届“哈科会”台湾专展、4届海峡两岸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合作论坛等13次大型对台活动。国家科技部台办领导、国台办经济局领导以及省市政府相关领导出席了活动,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其中2016年6月举办的第六届“哈科会”台湾专展活动,邀请了台湾地区的41家企业、4所大学、5家行业协会,共计74名高校资深学者、知名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参会,展出项目50项,涵盖新材料、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物工程等各领域,与哈尔滨市高端产业结合紧密,适用性强,应用前景广阔有137家企业3200多人次与台湾企业进行对接,展会现场共签订意向性协议41项,正式合作协议25项。签约项目占上展板项目的56 %。
3、赴台交流与合作。4年共协助安排5个团组。2013年5月组织了以张显友副市长为团长的科技代表团一行8人赴台湾交流,签约4项协议,全部落地,台湾在我市成立了4家独资公司。2014年3月组织汽车零部件联盟赴台湾考察,签署合作协议3项,当年6月成立合资企业1家;5月组织呼兰区农业团组赴台湾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共签约2项,其中科技型友好乡镇签约; 8月协助安排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赴台湾开展职业技术合作,11月与台湾修平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已经开始互派教师交流。2015年3月组织我市食品企业赴台湾进行考察和洽谈,与台湾合作共建哈尔滨台湾绿色食品展交中心。2016年8月组织我市投资及食品企业赴台湾进行考察和洽谈,与台湾谋划共建海峡两岸农业及食品(哈尔滨)科技产业园。
二、平台建设
中心联合台湾行业协会及专业机构,引进台湾的高新技术、专业团队以及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了五大平台:技术转移平台、育成孵化平台、服务整合平台、融资促进平台、产业合作平台。
1、技术转移和育成孵化平台。
2012年12月在国家科技部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中心、中国台湾网的支持下,在黑龙江省科技厅、哈尔滨市科技局、哈尔滨高新区的支持下,我中心与台湾商报、台湾原住民交流协会、台湾中小企业经贸交流基金会等8家单位联合在哈尔滨高新区设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台科技合作基地——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以下简称海峡中心”。我方与台湾商讨实行联合共建、市场化运营的创新模式,由黑龙江省科技厅所属的黑龙江省计算中心、哈尔滨市科技局所属的哈尔滨市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哈尔滨高新区所属的高新局与中心及台湾方面联合组建海峡中心协调管理办公室,为海峡中心的健康、稳定的成长保驾护航,同时与台湾方面组建哈尔滨海峡两岸科技与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中心现有运营面积5100平方米,截止到2016年12月末,有66家台湾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台湾合资合作的企业入驻海峡中心,总注册资本金9.83亿元人民币。为我市、我省的270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转化台湾先进技术93项。
2013年6月15日,在黑龙江省科技大厦举行了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揭牌仪式,时任黑龙江省政府张建星副省长(现任人民日报社副社长)、时任台湾国民党中常委戴锦花女士共同为育成中心揭牌,人民出版社黎松副社长、时任黑龙江省科技厅赵敏厅长(现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时任黑龙江省台办李岩主任、中国台湾网刘晓辉总经理、时任哈尔滨高新区刘臣主任、哈尔滨市科技局姜滨副局长、黑龙江省计算中心刘春燕主任(副厅级),以及台湾简东明民意代表办公室周振辉主任、澎湖科技大学吴武明校长等8名台湾专家学者、企业家出席共同见证。台湾“立法院”王金平先生为海峡中心题词:“互助合作、两岸共荣”,海峡中心台湾团队的牵头人、台湾“立法院”最高顾问、台湾商报发行人高资敏先生确定以“努力、成长、稳健、卓越”为中心运营理念,原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原任台湾“经济部部长”施颜祥先生分别为中心题词祝贺。
2、服务整合平台。
立足台湾雄厚的科技服务业实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推动建立海峡两岸科技服务业合作平台的建设。
一是共建《科技文化创新平台》。2013年6月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科技厅、哈尔滨市科技局、哈尔滨高新区签约共建《科技文化创新平台》,在人民出版社新的支持下,通过中心聚集台湾文创类服务资源,针对我市科技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引入适合的台湾文创团队,为我市相关产业提供国际一流的文创技术及服务支撑,逐步形成完善的科技文创的服务机制和体系,3年多的时间,双方联合举办了4届哈尔滨海峡两岸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合作论坛,参与了海峡两岸动漫展的活动,帮助绿色食品企业的产品提供包装设计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效果显著,目前双方正在筹建海峡两岸文创园。
二是发起成立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合作联盟(国家级)。在市台办的推动下,在科技部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中心、国台办经济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国台办中国台湾网、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科院的参与下,由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哈尔滨秋林里道斯食品有限公司、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哈尔滨市农科院、11家台湾行业协会以及外省市的8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合作联盟(国家级)。该联盟的组建目的是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在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中的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以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联盟标准为基础、以引进为手段、以产业合作为主线、以技术及人才团队为核心,以联合创新为动力,组建具有台湾特色的全产业链集群,全面提升高端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品牌建设、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同时发挥台湾拥有的大量的国际订单的优势,推动产品出口。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年多的精心下,2016年1月6日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合作联盟(国家级)正式成立,科技部海峡中心葛璞副书记、哈尔滨市政府魏亚伦副秘书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高伟处长、市台办单颖主任、市科技局姜滨副局长、台湾信义乡农会陈文瑞理事长等为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合作联盟揭牌。联盟秘书处设在我中心。
3、融资促进平台。
2014年中心推进台湾中小企业交流基金会与中心入驻企业联合成立凌霄资本公司,充分借鉴台湾成功经验和人才团队,为我省我市企业提供上市服务,短短1年多的时间,同帮助我省65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新三板3家,E板5家,Q板57家,2015年获得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的表彰。
推进了由台湾中小企业交流基金会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分行、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等银行及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55家金融机构联合筹建哈尔滨海峡两岸农业科技金融产业服务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台湾先进的农业金融管理经验,探索构建了由银行牵头的农户、种子公司、肥料公司、仓储及销售渠道的农业全产业链,银行资金内部流通担保服务,2014年贷款3亿元,2015年提供贷款12亿元。
4、产业合作平台。为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结合台湾先进的技术、品种、管理及产业优势,组建团队有针对性的推进我市与台湾产业合作,按照农业、工业和医疗环保三块建立了专业产业合作平台,并积极推进对台产业园建设。
三、亮点项目
4年时间中心以台湾高资敏先生为首的台湾团队在市台办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对台湾地区的科技与产业资源的梳理和筛选,一方面积极推进台湾企业到哈尔滨投资落地,另一方面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推进我市的大学、科研单位及企业开展对台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医疗及环保类
建立哈尔滨国际人工心脏研发中心。作为海峡中心的发起人,身为美国医学院士的台裔美籍华人高资敏先生热爱大陆、热爱祖国,多次拒绝了美国政府想资助已经开展20多年研究的全人心脏项目的建议,毅然携团队将该项目带到大陆,带到哈尔滨,并且挑选了具有在美国学习人工心脏经历的医大二院心外科的吴乃石教授的团队,开展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全人工心脏的研发,并将该全人工心脏命名为“龙心”。2015年1月台湾和美国的部分设备运抵医大二院,9月高资敏博士专程来哈组织了全人工心脏座谈会,通报了该项目的前期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11月台湾、美国团队以及我方医大二院、哈工大团队联合进行了我国首例全人工心脏体外循环实验成功,并在黑龙江科技大厦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和哈尔滨国际人工心脏联合研发中心的揭牌仪式。双方拟于2016年10月在哈尔滨进行我国首例全人工心脏的动物实验。该项目在国际上技术尖端,无论从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意义都非常重大。
2、工业类
(1)、建立哈尔滨海峡两岸科技生活创新服务中心
福豪鸿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全台资企业,主要开发电子、通讯、家电、玩具等系列的模具及产品注塑、成品组装。产品远销日本、台湾、美国、欧洲、香港、东南亚等地区,主要客户有ALPS、索尼、西铁城、松下、金宝、东芝、OKI、NEC、友利电、京瓷美达等。2015年9月来哈设立福豪鸿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该公司以“两岸共享,融合创新”为目的,主要研发并销售纳米、远红外、活性陶瓷等高新技术产品,同时整合一批台湾的以科技生活为目的应用技术及高新技术产品、文创团队,建立体验中心和创新服务中心。形成了互联网+ 智能服务 + 科技创新 + 科技产品的创新性研发及营销模式。
(2)、成立哈尔滨智慧电机及智能芯片研究院。台湾茂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138)2014年年底表示拟在大陆投资绿色节能电机产业化项目,多个发达城市纷纷抛出橄榄枝,我方2015年4次邀请该公司董事长陈善南先生来哈,同时组织哈工大等单位与其进行了深入洽谈,最终哈尔滨的专业人才团队、哈尔滨市政府的务实的工作作风,打动了台方,2016年联合成立了哈尔滨智慧电机及智能芯片研究院有限公司,由台方与哈工大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研发团队,共同研发全球领先的智能电机系列产品,同时以汽车、农机、空调行业为切入点,集聚产业及行业资源,形成集团化发展模式,建立全球现代化营销体系,争取4年内上市,创造国际品牌效应。
3、农业类
(1)建立哈尔滨台湾绿色生态农业种苗试验园区。台湾农业种苗的对外合作是严格控制的,尤其是针对大陆,国台办2007至2010年期间投入巨资支持福建开展对台农业品种合作,但是收效甚微。2014年1月,省农科院、海峡中心与台湾原住民交流协会三方联合建立哈尔滨台湾绿色生态农业种苗试验园区。3月台方动用特殊渠道,向我方提供了33个优质农业品种,成活30个品种,性状优势明显,产量高及果实口感好。2015年台湾大学和企业专家分4批来哈开展联合研发工作,根据我方的需求提供20多个品种,我方正在积极组培,建立全新的适应于本地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同时对改良现有的本地品种具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
(2)建立台湾耐寒高糖度红心火龙果实验基地。苾达雅农场是台湾规模最大的火龙果繁育和种植基地,连续4年在台湾火龙果评选中获得“果王”的称号,单体重量达到3.3斤,果肉细腻,色泽鲜艳,甜度高,已经开发出天然色素、抗癌生物制剂等20多种深加工产品。2012年8月市农科院、海峡中心与该农场合作从台湾引进100株火龙果母本原苗,台湾拿出原苗,双方同时进行品种改良,使经过近4年的努力,最低适应温度从17℃降低为5℃,果实超过了台湾指标,实现了国内首次火龙果在北方改良成功。目前合资公司黑龙江惠三合农科技有限公司已经通过台资审批,第一批扩繁种苗已经运抵哈尔滨,着手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种植,并且筹备开展深加工。
(3)建立哈尔滨台湾绿色食品技术及产品展交中心。2015年4月初我中心组织秋林里道斯等企业赴台实地考察,短短7天走访了14家台湾知名的食品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5月台湾企业组织回访,7家台湾企业签约发起合作共建哈尔滨台湾绿色食品技术及产品展交中心,有15家台湾企业报名参加。同时我们与大连商讨建立绿色食品直通车,并于2016年3月在秋林国际商厦举行了哈尔滨海峡两岸绿色食品技术与产品展交中心揭牌仪式,有台湾的12家企业的30多种产品和40多项技术进行展示和交易,市场反应非常好。
(4)建立海峡两岸专业型的绿色食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台湾丰蓉国际公司是国际知名的黑蒜研发及产业化公司,该公司技术先进,产品实现了纯天然的工厂化生产,产品畅销全球。台湾新来源酱园股份公司是台湾最大的酱菜研发及生产企业,其生产的酱菜作为高端产品,畅销全球,是亚洲唯一拿到FDA、欧安认证、日韩认证的企业,在没有任何添加剂情况下保质期达到1年。这2家企业已经确定来哈建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蒜研发中心和酱菜研发中心,并且研发与产业重心向哈尔滨转移,投资建立公司开展产业化生产,并且借助于母公司的平台向国际出口。